银杏茎腐病是银杏苗期常见病害,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本病除为害银杏外,还可侵染侧柏、水杉、金钱松、大叶黄杨、枫香、刺槐、板栗、乌桕和槭树等多种针、阔叶树种,但以银杏、香榧、杜仲、扁柏和鸡爪槭受害最重。
(一)症状
感病初期,茎基部皮层组织变褐色,叶片失绿,稍向下垂,不久,病部蔓延包围茎基,并向苗木上部扩展,最终导致全株枯死。此时,叶片黄萎下垂,但不脱落,茎基皮层肥肿皱缩,剥开皮层,内部已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其间充满许多黑色细小的菌核。病菌侵入木质部和髓部时,在变暗褐色中空的髓部,也充满小菌核。病害向根部扩展,使根系皮层全部腐烂。1年生苗发病严重,死亡率高;2年生苗感病后,有的地上部虽枯死,而根部还保持健康,当年尚可自根颈处萌发新芽。
(二)病原
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phaseoli(Maubl)Ashby.],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球孢属。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存活,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土壤温度过高,苗木茎基部受高温灼伤,给病菌开辟了侵入途径。一般在梅雨季节结束、气温升高后10-14天,开始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9月以后,停止发展。因此,可以根据梅雨期的早迟,雨期的长短和气温的变化,预测当年病害发生的早迟和严重程度。
(四)防治措施
改善栽培环境,提高苗木抗病力。夏季,以降低苗床土壤温度,作为主要防病措施。 在苗床上搭荫棚,降低土壤温度,但遮荫时间不宜过长,每日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为宜。 发病季节,在行间或苗床上覆草,也能减轻病害发生。
施用有机肥作基肥(如棉籽饼),能促进苗木生长,抑制病菌生长、繁殖,显著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