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茎腐病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都有发生,且有的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如南京林业大学苗圃中1953年银杏当年播种苗死亡达90%以上,湖南农学院林学系苗圃中1955年银杏苗死亡亦达98%,使当年育苗工作遭致失败。病害的危害随苗龄的增长而减轻,一般3—4年生苗感病的极少。
(1)症状苗木初发病时,茎基部出现水渍状黑褐色病斑,随即包围全茎,并迅速向上扩展。此时叶变黄萎,并逐渐枯死,下垂不脱落。苗木枯死3—5d后,外皮层肥肿,与木质部脱离,内皮层腐烂成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或褐色,其中生有许多黑色小菌核。髓部变褐色或中空,也有菌核产生。最后病害可向根部扩展,使根系皮层腐烂。但银杏当年生苗感病轻的,偶有根部不死的,并自根颈处萌发新芽。在1年生以上的苗木上,此种现象较为多见。
(2)病原苗木茎腐病的病原菌是菜豆壳球孢菌。但病菌常不产生分生袍子器,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生存。它在半知菌无孢目中的名称又叫甘薯小茵核菌或甘薯丝核菌。
菜豆壳球孢菌是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壤习居菌,但在土壤中,生长常受颉颃菌的影响。它在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无论在土壤中或寄主体上,都容易形成大量菌核。茵核黑色,表面光滑,近圆形或扁圆形。菌核大小受营养条件的影响,一般直径5—100µm,在马铃薯、蔗糖、琼脂斜面培养基上,菌核直径为80—300µm。它的寄主范围很广,除能危害银杏、香抠、金钱松、柳杉、杉木、水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柏木、侧柏、扁柏、杜仲、板栗、臭椿、鸡爪械、枫香、麻栋、刺槐、乌柏、槐树、大叶桉、细叶桉等20多种树苗外,还包括许多农作物如甘薯、麻、棉花、向日葵、豆类、烟草、花生、玉米、高粱等。在芝麻和黄麻的病茎上比较容易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袍子器近球形,89~275µm×98~225µ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棒形,单脑、无色、微弯曲,16~32µm×5~10µm。感病桉树苗茎上也偶有发现(袁嗣令,1997)。
(3)发病规律苗木茎腐病主要在夏秋高温季节发生。据在南京对银杏苗木茎腐病的研究发现,夏秋间的高温和日晒使苗床土壤温度升高,苗木茎基部受过高土温的损伤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病害一般在梅雨季结束后10—14d开始发生,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至9月逐渐停止发展。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7—8月的气温。例如1953年南京的梅雨季很短,6月末即结束。7月初气温上升,以后并出现长期待续高温天气,银杏茎腐病在7月中开始出现。由于发病较早,苗木幼茎木质化程度较低,抗热能力弱,加之发病期长,故这一年病害极重,苗木死亡率高达70%;1954年梅雨期至7月底结束,病害在8月中才开始发生,比1953年迟了1个月。由于发病较迟,发病期相应缩短,且苗木已部分木质化,抵抗力增强,故发病率较低,不超过40%;1995年南京有一个温和的夏季,没有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银杏茎腐病到8月下旬才开始发生,发病率10%。因此,在南京地区.可根据每年梅雨期的早迟和长短,以及7—8月的气温变化来预测茎腐病的发生期和发病程度。
(4)防治方法苗木茎腐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是夏秋之间降低苗床土壤表层的温度,防止灼伤苗木茎基部,以免造成伤口导致病菌侵入;其二是增施有机肥料,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在苗床上架设荫棚,可使8月中旬晴天14:00时的苗床土温比对照降低6.5℃,银杏苗木发病率仅为对照的2.5%—10%。但遮荫的苗木生长较差,除高生长和直径生长较低外,落叶较早,顶芽发育不健全。因此,遮荫时间不宜过长,如南京地区,可从梅雨期结束后开始,到9月上旬,晴天自上午10:00时至下午16:00时遮荫即可(方中达等,1956)。
发病季节在苗木行间用稻草覆盖苗床,可以降低土温,并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银杏苗木的发病率比对照低70%,虽然防病效果较遮荫稍差一点,但苗木生长比对照还好,且成本也较遮荫为低。
用其他抗病植物与银杏苗问作也可以成为一个防治途径。但要使间作植物既有庇荫作用,达到降低土温的要求,又不影响银杏苗木的生长,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用有机肥料作基肥或行追肥可促进苗木生长,增强抗病力,同时可能影响土壤中领顽微生物群体的变化,抑制病菌的生长和蔓延。若用厩肥作基肥,则可明显降低银杏苗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