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大蚕蛾,又名白果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南、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国外日本、朝鲜、原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主要取食叶片。由于幼虫食叶量大,大发生时可将整株银杏的叶片全部吃光。我国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县漠川乡一带,1986年前后曾连年遭受银杏大蚕蛾的严重危害。
一、银杏大蚕蛾的形态特性
成虫雄娥体深褐色,翅展约125毫米,体长约3;毫米触角羽毛状。雌蛾体红褐色,翅展约135毫米,体长约40鱼米,触角梢齿状。触角颜色同体色。前翅外缘略向里凹,近顶角处,有一明显黑斑;后翅中室有一明显的眼状班。前后翅均有一条很明显的波状横线,并与外缘基本平行
。卵初产卵鲜绿色,后渐变为灰白色,常附有米黄色花纹。椭圆形,两端略平,顶端有一明显的小黑点。长径2.2-2.5毫米,短径1.2-1.5毫米,排列不整齐。幼虫胸腹部共10节,足8对。初孵幼虫腹部呈黄色或灰白色,具黑线;头部与体背黑色;体背有白色毛束。3龄后逐渐变成浅绿色,6-7龄转为绿色。各龄期体背每节均附有先为黄绿色后变成白色的毛柬两对,着生于四个瘤上。除尾节外,每节两侧下方有一直立的眼状蓝色椭圆斑。老熟幼虫体背毛束连成整齐的毛带,体长100-120毫米,宽10-15毫米。-茧初为银白色,后渐变成褐色。椭圆形,长50-55毫米,宽20-25毫米。茧壳具孔,孔形不规则。茧丝质粗,表面光滑无毛,革质。茧后端具开放孔。蛹被蛹,长38-44毫米,宽13-17毫米。复眼棕色凹陷。附肢及分节清晰,尤其是第5、6、7腹节,具三条棕色带。腹节两边下侧各着生一个椭圆形的棕色斑。羽化前,蛹由黄色变为褐色。
二、银杏大蚕蛾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延续到次年5月中旬。中旬起孵化成幼虫。幼虫一船7龄,鲜有8龄。每个龄期约1周,整个幼虫期约60天。7月中旬起化蛹,蛹期约40天,9月上句见成虫。成虫期约10天。
在广西桂林地区,银杏大蚕蛾的卵于3月底到4月初开始孵化,但蛹期稍长,--般6月初已见化蛹,一直到8月底、9月初才羽化、交尾、产卵。
银杏大蚕蛾大多于傍晚羽化。刚羽化时,蛾体周身潮湿,翅紧贴体壁,1-2小时后即能飞翔。一般羽化后4-12小时内交尾。交尾时,雌娥静伏不动,雄蛾以尾部与雌蛾相接,雌雄娥头部各置相反方向,成一字形静伏于树干上,时间长达16-24小时,这时即使有人触动也不分离。交尾后很快产卵。雌峨在10天内可产卵3-4次,共有250-400粒。
卵集中成块,或单层排列,多产于背风向阳的老龄树的树干离地1-3米的表皮裂缝内或凹陷处。幼虫孵化不整齐。一般阳坡早于阴坡,前后可以相差半个月之多。孵化后一小时内,多聚集在卵块附近,以后即上树取食。3龄前喜群集,4龄后逐渐分散。一般于白天取食。广西等地,中午日照强烈时,幼虫有向下转移以避高温的习性。幼虫食叶量大,一头6龄幼虫,4小时内可食银杏叶250毫克。各龄幼虫蜕皮的时间不等。蜕皮前,体色增深,食量减退,不爱活动,腹足附有丝状物粘着于小枝。蜕皮后体毛多,体色鲜艳,头壳、足和毛瘤呈黄色。经1-2小时头壳即转变为黑色,体积可比蜕皮前增长一倍左右。老熟幼虫可在树上或树下结药。
三、银杏大蚕蛾的防治方法
1、灯光诱杀:银杏大蚕蛾的成虫趋光性强,飞翔距离也远。在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杀,效果甚好。
2、摘卵:块根据其产卵地点选择性强、卵期长、卵块集中并易于清除的特点,银杏大蚕蛾大发生时,应当组织人力尽可能彻底清除其卵块。
3、药剂防治:银杏大蚕蛾幼虫3龄前抵抗力弱,并有群集性的特点,及时喷施90%的敌百虫1500-20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100%。
4、生物防治:银杏大蚕蛾天敌众多,如赤眼蜂、柞蚕绒茧蜂等。注意保护天敌,产卵期后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可以使80%以上的卵块消灭于孵化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