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超小卷叶蛾由幼虫潜食短枝端部或当年生长枝,致使枝条枯死、降低产量。据调查,江苏省吴县,银杏超小卷叶蛾的株危害率高达100%;浙江省大部分银杏产区的株危害率也高达80%—90%。虫害严重时,会引起严重落果,被害枝次年不再萌发,以至影响到银杏多年的产量。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其以南的各主要银杏产区。
(一)形态特征成虫
翅展约12毫米,体黑色,头部淡灰褐色,腹部黄褐色。下唇须向上伸展,灰褐色,第三节很短。前翅黑褐色,中部有深色印影纹;前缘自中部至顶角有7组较明显的白色沟状纹,后缘中部有一白色指状纹;翅基部有稍模糊的4组白色沟状纹。肛纹明显,黑色4条,缘毛暗黑色。后翅前缘色浅,外围褐色。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略成棱形,两端较窄;囊突二枚,呈粗齿状。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长形,中间具颈部。
卵 扁平,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卵枯黄色,两天后,中间出现红色不规则的环状纹,少数一端断缺或两端断缺而成两条红色条斑纹,纹缘不整齐,其他部分乳白色,4天后,除红色环纹外,全卵呈淡绿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1—12毫米,灰白或淡灰色;头部前胸背板及臀板均为黑褐色,有时色泽较浅呈黄褐色。各节背板有黑色毛斑2对,各节气门上线和下线具黑色毛斑1个,臀节有刺5一7根。
蛹 长5一7毫米,黄色,羽化前呈黑褐色,复眼黑色。
腹节第一节光滑,第二节后缘有一列细刺,第三与第六节除后缘有一列细刺外,前缘还有一列较粗的刺,第十节仅于后缘有一列特别粗大的刺。腹部末端有8根细弱的臀棘,成半环状排列于肛周。
(二)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一年一代,以蛹越冬。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成虫羽化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卵期,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幼虫危害期,7月后幼虫呈滞育状态,11月中旬化蛹。
幼虫一般于树干中、下部树皮中作蛹室结薄茧化蛹。蛹室长约9—12毫米,宽约2毫米。一般位于树表皮下约2—3毫米深处。羽化时,蛹蠕动钻向孔口,半露于孔外,很容易辨认。
成虫白天活动,以9—15时最为活跃,常作短距离飞行,善爬行。交尾时间为中午至傍晚,以中午为主。交尾持续时间约10小时。交尾后栖伏于树干上、下部粗皮凹陷处,易捕捉。成虫需吸食糖液、花蜜等作补充营养。一般交尾两天后产卵,3—4天内可产卵95粒左右。成虫寿命约13天,最长23天。性比平衡,趋光性弱。晚间静伏于树干。
卵单粒散生,一根1—2年生的小枝上可产卵2—4粒。孵化前10小时,卵中间的红色斑纹开始扩散,最后消失,全卵成暗黄色,并出现黑色头壳。卵期约8天,孵化率平均为80%。
初孵幼虫体长1.3毫米,行动活泼,爬行迅速,能吐丝织薄网,多潜伏于短枝凹处取食。1—2天后,即蛀孔钻入枝内。一般自叶柄基部或叶柄与短枝间蛀孔钻入。也有的从长枝的基部或基部到中部之间的部位蛀入。虫道长达20一50毫米。能转主危害。一般每条幼虫可危害短枝2根。危害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幼虫危害枝条约25天后即转向枯叶,并卷叶静栖。有的还会在夜间外出取食叶肉,但食量不大,每次约1.5平方厘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老熟幼虫转向枯叶的盛期。
幼虫在枯叶内共停留14天左右,然后再爬回树干,并蛀入树皮,形成光滑孔道后,又会调转方向,以木屑及丝网封住孔口。约于11月中旬,在洞内作薄茧化蛹越冬。
虫害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树势差的老龄树,容易受害。因为超小卷叶蛾喜光怕荫,所以,林缘危害较林内严重。幼虫滞育期的干旱,即6—7月份的干旱,不利于该虫的生存。年平均温度低于14℃的苏北、山东、河北、辽宁等地,都没有见到超小卷叶蛾的危害。有该虫危害的地方,虫口密度也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三)防治方法
1)清除受害枝 每年4月底至6月上旬,见到明显枯萎的枝条时,应当及时剪除,并集中烧毁,以杀灭幼虫并减少超小卷叶蛾的转主危害。
2)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具有杀灭树皮内的滞育幼虫和即将羽化的蛹的作用。3月份,用加有敌敌畏乳剂的涂白液刷树干,防止越冬蛹的羽化的效果可达100%;7月份用同样的涂白液刷树干,则可以有效地杀灭滞育幼虫。树干涂白液的具体配方是:生石灰5公斤,敌敌畏乳剂100克,食盐1公斤加清水19公斤。将上述材料混合后,经过充分搅拌,即可用于涂白。
3)药剂防治 4月份喷施加水800倍的敌敌畏液,可以杀灭初孵幼虫。可以利用银杏树皮易于渗透油剂的特点,于6月底当大部分幼虫已经蛀入树皮时,喷施油雾剂,也可以杀灭其幼虫。油雾剂的配方是:敌敌畏原液4份,六六六高丙体1份,邻二氯苯5份,柴油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