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在江苏各地,银杏叶枯病约于6月中旬发生。叶片感病后,初期叶先端组织局部褐变坏死,不久,逐渐扩展至整个先端部位,呈现褐色、红褐色病斑。以后,病斑继续向叶基部延伸,呈暗褐色或灰褐色,直至叶片枯死、脱落。6~8月间,病斑边缘呈波状,清晰明显,有时具黄色线
颃菌的影响。它在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0— 32℃。无论在土壤中或寄主体上,都容易形成大量菌核。菌核黑色,表面光滑,近圆形或扁圆形。菌核大小受营养条件的影响,一般直径5~100μm,在马铃薯、蔗糖、琼脂斜面培养基上,菌核直径为 80~300μm。它的寄主范围很广,除能危害银杏、香榧、金钱松、柳杉、杉木、水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柏木、侧柏、扁柏、杜仲、板栗、臭椿、鸡爪槭、枫香、麻栎、刺槐、乌桕、槐树、大叶桉、细叶桉等20多种树苗外,还包括许多农作物如甘薯、麻、棉花、向日葵、豆类、烟草、花生、玉米、高梁等。在芝麻和黄麻的病茎上比较容易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近球形,89~ 275μm×98~225μm。分生孢广椭圆形至棒形,单胞、无色、微弯曲,16—32μm x 5~lOμm。感病桉树苗茎上也偶有发现。
(3)发病规律 苗木茎腐病主要在夏秋高温季节发生。据在南京对银杏苗木茎腐病的研究发现,夏秋间的高温和日晒使苗床土壤温度升高,苗木茎基部受过高土温的损伤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病害一般在梅雨季结束后10~14d开始发生,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至9月逐渐停止发展。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78月的气温。例如1953年南京的梅雨季很短,6月末即结束。7月初气温上升,以后并出现长期持续高温天气,银杏茎腐病在7月中开始出现。由于发病较早,苗木幼茎木质化程度较低,抗热能力弱,加之发病期长,故这一年病害极重,苗木死亡率高达70%;1954年梅雨期至7月底结束,病害在8月中才开始发生,比 1953年迟了1个月。由于发病较迟,发病期相应缩短,且苗木已部分木质化,抵抗力增强,故发病率较低,不超过40%;1995年南京有—个温和的夏季,没有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银杏茎腐病到8月下旬才开始发生,发病率10%。因此,在南京地区,可根据每年梅雨期的早迟和长短,以及7~8月的气温变化来预测茎腐病的发生期和发病程度。
(4)防治方法 苗木茎腐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是夏秋之间降低苗床土壤表层的温度,防止灼伤苗木茎基部,以免造成伤口导致病菌侵人;其二是增施有机肥料,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在苗床上架设荫棚,可使8月中旬晴天14:00时的苗床土温比对照降低6.5℃,银杏苗木发病率仅为对照的2.5%—10%。但遮荫的苗木生长较差,除高生长和直径生长较低外,落叶较早,顶芽发育不健全。因此,遮荫时间不宜过长,如南京地区,可从梅雨期结束后开始,到9月上旬,晴天自上午0:00时至下午16:00时遮荫即可。
发病季节在苗木行间用稻草覆盖苗床,可以降低土温,并防止十壤水分蒸发。银杏苗木的发病率比对照低70%,虽然防病效果较遮荫稍差一点,但苗木生长比对照还好,且成本也较遮荫为低。
用其他抗病植物与银杏苗间作也可以成为一个防治途径。但要使间作植物既有庇荫作用,达到降低土温的要求,又不影响银杏苗木的生长,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用有机肥料作基肥或行追肥可促进苗木生长,增强抗病力,同时可能影响土壤中颉颃微生物群体的变化,抑制病菌的生长和蔓延。若用厩肥作基肥,则可明显降低银杏苗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