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大地绿化以保护生态平衡,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我国古代劳功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据《周礼·夏官》记载,周代就规定在都城的周围和道路两旁,要 “树之林,以为阻固” 甚至规定老百姓如果不种树,死的时候不许用木建棺。秦统一全国后,以都城咸阳为起点,修了两条通往东方和南方的大道称为驰道,驰道两旁,每隔三丈种一棵青松,十分壮观。汉代封建政府中有个叫“将作大匠”的官,他的一项重要职务就是植树,“列树以表道,并以为林圃”。可见当时对植树的重视。
汉代经济林木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占重耍地位。《史记·货殖列传》记:“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荻,陈夏千亩漆”。生动地记录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的情况。一些关心社会经济的封建官吏,也往往将提倡种树作为施政内容之一。三国时魏京兆太守颜斐,就下令民众 “整阡陌,树桑果”,因而那一带的整个经济都得到发展。北魏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大量植树经验,总结了种植榆、白扬、梧桐、竹、枣、桃、李、梅、梨、粟、柿、石榴等多种树木的选种、剪枝、嫁接方法。书中还记录了当时流行的谚语:“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去,十年之计,莫如种树,。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从长远的经济利益看,种树比种植粮食作物更为重要。
到了唐代,道路上也被种植了果树。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在长安、洛阳两京道路旁及城中官苑内都种植了果树。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封建政府工部发布文书,号召于“京城渠路及边境地,宜多种柳树,可以作薪”。这是关于薪炭林的历史记载。清代爱国将领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叛乱之后,也在当地号召种树,结果在荒漠中出现了一条绿带,人们作诗形容说:“遍栽杨柳三千里,春风偷渡玉门关”。有的树现在仍然活着,被称为 “左公柳”。我们今天既要总结历史上森林被破坏的教训,更要继承古代重视绿化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