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沭阳县老沙河旁,有一棵生长茂盛的银杏树。古树周围居住着姓鲍的人家,因此该村庄名叫鲍庄。这个小村庄已有400多年历史,被市政府宣布为文化沉积型村庄。就在几天前,宿迁市首部小村庄志书《鲍庄志》在银杏古树下正式出版发行。
400多年古银杏远近闻名
在沭阳县贤官镇蒋元村鲍庄旁边沭新河西岸河堤上,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至今仍生机盎然。该银杏树高约30余米,树围近5米,三四个人才能搂过来,枝叶覆盖面近700平方米。现在每年还产白果千余斤。
记者了解到,据鲍氏传人历代相传,该银杏树为唐代著名诗人鲍照第八世孙所植。而据沭阳县志记载,是1587年鲍氏老祖宗逃荒至此,安家时栽下。族人认为银杏树很有“灵气”,是家的“风水”。不光鲍庄人这样说,就是周边乡镇,凡是知道此银杏树的,也都这样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鲍庄连续考上几个大学生,人们都说这是沾了银杏树的光。
民国初年,有一年发大水,沙河水位猛涨,银杏树下的河堤几乎决堤,全庄人都跑到银杏树下,有的跪拜,有的将小孩往树杈上送,不多时,河水下降几尺。后来得知是上游河道决口,水流入沙河,致险情消失。但事实也证明:如果不是银杏树的根系盘根错节,保持河堤的水土不流失,按照沙河上游来水流向,银杏树下的河堤,首当其冲,这不能不说是银杏树的功劳。还有两棵和银杏同龄的古树
村民鲍全业告诉记者,很多人都了解银杏古树,却很少有人了解另两棵与它同龄的木瓜树和檀香松树。木瓜树长有四五米高,每年会结出像瓜形的果子。每到收获的季节,就有不少人上门求要,据说有很多风湿病患者吃这瓜好了。
这棵檀香松树也和银杏一般高龄。当年鲍庄的老祖宗来到鲍庄时,那条大沙河还是一条水沟,名叫白鱼沟。他看到这条沟弯弯曲曲,很像金钩挂月,环境还不错就安下家了。他来时是一条扁担两只筐,一只筐里担着三个儿子,一只筐里是这三棵树苗。孩子长大后,树也长成,分家时一个孩子家分到了一棵树。这三棵树代表了鲍姓的三支人,檀香树就分到年龄最小的孩子家里。
当年的檀香树长得华盖亭亭,是远近一景。据说曾多次遭受风吹雷击,加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它是一棵檀香松,凡是红、白事需要烧檀香都会到这棵树上锯点树枝去用。后来它就伤痕累累,最终成为一个枯树桩立在银杏西北旁。2014年9月,鲍庄被市政府宣布为全市50个保护小村庄之一的文化沉积型村庄。鲍姓族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振奋,大家决定编写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村庄发展史志书,分送给本庄村民,让村民世代记住乡情、留住乡愁。
随后他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搜集整理史料,有的负责编写,还有的筹集经费,申请刊号。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村民更是纷纷踊跃捐款。不到一年时间,该志书《鲍庄志》就正式刊印。
市政协原副秘书长程立森充分肯定《鲍庄志》的编写是成功的,在宿迁来说是首创,特别是党中央号召全民读书的情况下,更是难能可贵。他希望《鲍庄志》的出版,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推广,在宿迁大地上,掀起写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