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一中校园里有两棵银杏树,一株为公,一株为母,人们戏称夫妻树;据传,1598年朱翊鉁被袭封荣定王后,为求长久,亲自在王府内栽种了这两棵有古化石之称的银杏树,距今已400多年;1900年熊希龄(翰林院庶吉士)、朱其懿(常德知府)、黄忠浩(湖南营务处总办)等筹办湖南西路师范选址,银杏树以其伟岸的身姿显示出堂堂华盖气势,荣定王府即被确定为校址;1902年湖南西路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林伯渠以第一名录取在第一班,在银杏树下曾赋词感慨:此是何处?父老传言,云是昔日王府…… 两棵银杏树从此与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融为一体,并蕴涵了新的文化力量,“西路师范学堂的创立……开通湖南学风”,常德首创湖南乃至全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著名学者熊希龄、戴展诚(翰林)、冯锡仁(给谏)、张君劢(新儒家代表)、翦逢吉(著名教育家)、向玉楷(教育家)、李锐(著名诗人)、余家锡(著名学者)、李笏山(实业家)、苏清卓(教育家)、沈克家(教育家)等相继来校任教,使学校成为中华名校;学生林伯渠、宋教仁、蒋翊武、覃振、李烛生、翦伯赞、辛树帜、滕代远、粟裕、廖汉生、卓烔、曹庆泽、姚绍福等从这走出,使学校成为英才的摇篮。银杏树却作为学校活的灵魂与象征被这批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逐渐认可。他们对银杏果树的思念,在他们的传记里,从他们的言谈中,都不时流露出来。 有史可查:1933年覃振回故乡视察,回母校发表演说,专程看望银杏树。1959年林伯渠回母校特意看望银杏树。1981年廖汉生回母校看望银杏树时,银杏树已划拨在校外,廖汉生震怒道:“银杏树是一中的,怎么变成他人的了。”2005年曹庆泽回母校,端祥着银杏树时喃喃说:“这里是我萌发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我对母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啊!”2006年,中国远征军营长、93岁的侯超文先生回母校,看到银杏树时说:“今天我回来了,等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梦想。”近三十年来,回母校的人越来越多,形式也发生变化,甚至这种情感寻根已延至校友的第二、三代。林伯渠的儿孙、覃振的女儿、粟裕的儿子、翦伯赞的女儿外孙等等。前不久,校友熊先仁(随王震新疆农垦,后任新疆达里木农垦大学副校长)的女儿熊晓旭为完成父亲遗愿,千里迢迢回父亲母校寻根,当她在银杏树下留影时早已激动得泪眼婆娑。 只不过,原先离树不远的低矮木板房没有了,离木板房不远的野地没有了,野地前的一条清澈的护城河也没有了,晚钟声声中与树为伴的一群群归巢的白鹭也永久地飞走了,如今,两棵银杏树站在左右高楼矗立的窄窄空间,树的层叠参天之势之气已经消失,让人怜惜。 著名词作家佘致迪在常德市一中95周年华诞时,在《白鹭童心》中写道: 我是你放飞的白鹭 在你第九十五个华诞 飞回故园热土 梦巢依旧 是两棵几百年的银杏树 一棵为父 一棵为母 在你肩背上撒娇 仿佛嗷嗷待哺 在你绿荫里欢舞 留一片羽毛 洁白的祝福 一如芳草 铺满童年的心路 一中校园的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