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夜晚,忙了许久的我,决定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于是,在书橱里翻找起以前看过的书籍。很巧的是,我在一摞陈旧的书中找到了一个小学时用过的日记本。
翻开日记本,一股淡淡的霉味儿飘入鼻中——真的是有一段年头了。里面的文字很稚嫩,比如在第十六页处有这么一篇日记:
“二〇〇五年二月十二日星期六天气:雪
早上,我一起来,就看见外面下雪了,好看极了。我拿起一个雪球往小狗身上砸去,小狗就跑,一下子撞到了树上,它疼的直叫,非常好笑。"
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十字,倒也不偏不倚地概述了那天生活里的“小亮点”。当时年纪小,上面一些难写的字还是用拼音代替的,现在看看,却也颇有意思。尽管很简单,但现在的我看到这篇日记时,还是不禁笑了,还是感觉到了那时的调皮,还是愿意把它视为珍宝。
提及日记,还记得我曾经有过一段厌恶它的时光。大概在上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要家长督促孩子写日记,我母亲也不例外。每天询问我是否写了日记,我总是会“理直气壮”地给她一个肯定的回答。但事实上,每到周六,母亲要查看我日记时,我便藏掖着不愿意交出,因为我不是缺写,就是没写。而撒谎的代价则是罚跪,可是跪过仍然偷懒,然后又接着撒谎,如此“恶循环”,写日记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上了初中,也就意味着青春期的到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与父母的矛盾、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莫名的“小惆怅”。于是,原本厌恶写日记的我,在那样一个叛逆的年纪里,自己又主动地翻开了日记本,十分自然地写下心情。有时一个人在路上走走停停,脑海里也会想着当天发生过的事。或者是重复着某个优美的诗句,某个有意蕴的词语,然后与自己相联系,待回到家中,将其写成文字。没事的时候,翻开记录的本子,一种美妙的感觉油然而生。
那时的我相信:心烦时,文字是最好的解药,借助他,我可以哭得悄无声息;欢喜时,文字是最好的分享伙伴,有了他,我便可以疯狂得不动声色。
即便是到了初三,沉重的学业压力也没能阻止我“忙中偷闲”——在某个午后,坐在阳台前,就着阳光和鸟鸣,读一本散文或者小说。亦或是在某个静谧的夜晚,让月光与灯光相融,让笔尖的冥思在这样一个无人知晓的世界里翩翩起舞。那不是悠闲,那可能早已变成了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假如说我是一条鱼,也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只拥有七秒钟的记忆,那么,这七秒的记忆里,一定满满的都是文字。我,就依赖着文字汇聚的河流,存活人世。
如今,高中的我,虽然还不及“成熟”,但相对于以前的“我”而言,成长了许多。值得欣慰的是,在一路的成长过程中,我没有远离文字的存在,而是与他日夜相伴。
夜深人静,我拿出初中写过的同学录,拿出以前的朋友送给我的节日贺卡。熟悉的字迹和署名,文艺而饱含深情的祝福,记忆中的欢笑和泪水,都在文字里绽放出永不凋谢的蓝莲花。
我有想过,若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梦想中的西藏。带上一台相机,一把吉他,简单的行囊里还少不了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在那片纯净的蓝天下,用心写下一段段难忘的岁月,然后将其珍藏,为在那之前的人生留下一个最美的记号。
【教师点评】作者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了从小写日记的故事,也记下了成长的足迹,情感变化的历程。掩卷长思,自己小时写日记的经历也浮现眼前。在人生最初最美好的十几年里,文字是一块鲜被挖掘的宝藏。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文字,翻开它,那里有我们最纯美的岁月、最刻骨铭心的感动,是它让人生变得丰富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