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直的保圣寺,有三棵成鼎立之势的大树,特别引人注目,树龄均在一千二百年以上,且高且粗的树干,枝繁叶茂,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们见证了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在古镇的难忘岁月,而叶老对这银杏树又情有独钟。
1917年到1921年,叶圣陶与夫人胡墨林来到?直的一所小学执教。而这所学校就坐落在镇上有名的保圣寺内。就在其中一棵的银杏树下,当年叶圣陶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将原来瓦砾满地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与学生一起通过平整翻地,开辟成了实验农场。叶圣陶把它命名为“生生农场”,寓意先生、学生“生生不息”。并开设了手工课,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爱戴。
叶老把?直比作哺育自己成长,步入文学殿堂的摇篮。在?直短短的四五年间,叶老在执教之余,笔耕不息,创作出近百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感,用文笔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其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与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人,创办我国文坛上第一个新诗刊《诗》,创作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叶老在小说中描写的“万盛米行”如今还在。在碧水长流的石埠头,高高的门墙上留着一个斗大的“米”字,在宽大的庭院里,如今陈列着当年米行用过的米斗、大秤、风车,在回廊的墙壁上,复写了《多收了三五斗》的全文,让旅游的人们重读这字字珠玑的传世之作。
叶老对?直、对几棵银杏树的感情,的确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述的。1977年5月,当时84岁高龄的叶老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终于回到?直。他来到银杏树下,久久凝视着,仿佛当年挂在树杈上的校钟,还在当当地响起。此次之行,使叶老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便秉夜写下了一首《重游?直》的诗:“五十五年复此行,淞波卅六一轮轻;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户行;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
在这几棵银杏树下,还有晚唐诗人陆龟蒙的墓,有后人为纪念陆龟蒙而修缮的清风亭、小虹桥、斗鸭池。这几棵银杏树,成了当年叶老创作《倪焕之》中描写的“高高挺立的银杏树”的素材。尽管岁月过往,叶老对银杏树依然怀念难忘。在他北京的书房里,他常常会拿出夹在书本里的从?直带去的几片鹅黄色如蝴蝶形的银杏叶观赏一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断地轻声叨念着:“保圣寺……银杏树……斗鸭池……”
遵照叶老生前的遗愿,他的子女亲属将他的骨灰安葬在?直,并为他在保圣寺一侧的银杏树下建造了墓园。他的墓坐西向东,在陆龟蒙墓地的南面,一今一古两位文坛名人,长眠于此,可谓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