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树,学名银杏树。对于信阳人而言,白果树不仅仅是一种树,它还是一个地域,一个坐标,更是一段历久弥新的追忆。
信阳盛产银杏树,千年银杏树也不止一株。然而,唯有民权路那个地方,因有白果树而知名。其名起于何时,至今没见到文字记载。
【口述故事】
白果树下的故事
【口述人】
翟先生 72岁 白果树社区居民
生于老信阳、长于白果树、养老于白果树
要说白果树,信阳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高大、粗壮的白果树就已经在此生长了数百上千年,当时,周围还是荒地和坟冢,更没有现在的民权路。树很粗,两三个人搂不过来。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居民越来越多,紧挨白果树西边,南北延伸的民权路渐渐有了雏形。那时候,白果树已经很老了,叶子也不多,白果倒是结了不少。每当深秋,金黄的树叶落了一地,枝头上挂满了白果。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白果树成了一个批斗走资派的地点。走资派脖子上挂着牌子,被红卫兵从东关城墙押解到白果树下,在此批斗一番。
改革开放以后,东关菜场逐渐成形,市场一直延伸到白果树下,也使菜场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民权路第一次扩建,三棵白果树挡了道。最后省文物局下文件,才把这三棵树刨了。当时的白果树更老了,树叶不多,果子也少了。
刨下来的时候,到处是树洞,里面已经腐烂了。树洞里是蝙蝠窝,树一倒,黑压压一片蝙蝠飞了出来。
之后,民权路又经过了两次大的改造拓宽,白果树不见了,而“白果树”则以地名继续保留下来。
几年前,由政府部门牵头,在白果树区域民权路的西侧,一棵五六十厘米粗的白果树,被移栽于此,周围砌了一圈低矮的水泥石礅,石礅上围了栏杆。
如今,这棵新的白果树,枝不繁叶不茂,果子也不多。也许,等到“值守”数十年、上百年后,也会逐渐被人们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