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在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正门前,也植有两排高大古老的银杏树。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在山东安丘的读书处,至今仍生长着一雄一雌两株参天银杏树,传为孔子探望女婿时带去树苗,公冶长亲手所植。
正如银杏树之亘古余存,逾亿万年而秉性不改,固守莽莽神州。
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观与银杏树千百年来体现的绿色健康奉献等美德相互融合。在一些著作中,银杏树 被看作儒家的象征。据说孔子很喜欢在银杏树下阅读和教授弟子,后人将他教诲弟子的地方称为杏坛,至今在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前还生长着宋代所植雌雄银杏树树各一株以示纪念。
这些思惟形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惟文化体系,并营造了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孔子正视民生疾苦,呼叫仁政,银杏树文化也多方面体现出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儒家思惟夸大对真善美的关怀与体认,每个人都有责任在天然生命的行程中,晋升心灵的意境。儒家教育人们万一国家混乱无道时,不能抛却平生志节。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惟,在鼎力宣扬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夸大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儒家正视人们良好的德行,倡导忠孝朴重和完整的人格。
《大戴礼记》亦记载孔子说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这种对待树木的惜生不随意杀生的时禁与儒家主要道德理念孝恕仁紧密联系,意味着对天然的立场与对人的立场不可分离。可见,作为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社会主导思惟地位的儒家学说,不管从精神上,仍是从行为上,都对古银杏树资源的保护及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杏树树寿与山齐,更令道家推崇敬仰,视为祥瑞之物。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的一种主张可以归纳为时禁,其在理论上的支持,主要是天人合一人与天然和谐的精神。古代儒家学说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非议杀生——猎兽或伐树,而是倡导取物有节,公道利用资源,其要义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人类的欲望。
道家理乱求治的目标,是天人合一,达到人与天然社会和人心灵天然和谐,由人心灵冲突融合而推及社会冲突融合再到天然的冲突融合,从而进至三者天然和合一体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正视人与天然的协调同一。道家的自爱精神天然精神阴柔精神博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老子曰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庄子承继老子之道,而推平于天下,提出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天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
道家崇尚天然,主张清静无为,是中国最为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惟之一。其核心是道,以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以为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生生不息,人们应效法天道,去除私欲,恬澹宁静。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和作逍遥游的庄子,后人将他们合称老庄,其思惟合称老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