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座落在山东半岛胶州湾。因其地势如古琴延伸黄海之中,故称琴岛。琴岛碧波簇拥,雪浪千重。 东部崂山,云遮雾 绕,瞰海而立;山上苍松翠柏,奇石交错,瀑布飞流。山腰处有汉代建造之太清宫。太清宫院内有四株千年银杏,上清宫院内有两株树龄两千多年的银杏。东边那株 银杏高17米,直径210厘米。主干之外周围生出枝干后,聚拢合抱代替主干。得山海之神韵,六株银杏皆墩实粗壮,苍劲傲立,树冠遮天蔽日。树上的片片树叶 如精致小扇,春夏翠绿,吟歌大风;秋天金黄,婆娑起舞,从树上翩然飘落,漫天翻飞,比霜林红叶更为醉人。 有文史学者认为崂山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源头。更有地方老人断言说崂山文化即青岛文化。这两种说法都是有根据的——因为崂山的奇绝美景蕴涵着仙风道骨的人文历史。 银杏树下有青石桌凳,相传乃蒲松龄写《崂山道士》《香玉》之处。当年一代文豪虽才高八斗,却因无钱打通仕途关节而屡试不第。蒲公历经科考辛酸,看透官场腐 败之后,心璄越发孤高悲凉,不屑与胁肩谄笑之辈为伍,立志擎如椽之笔将世情百态、人间美丑善恶尽写《聊斋》之中。如己所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如黄 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自此于清贫生活中,搜集民间传说、旅客见闻、历史故事等,凭着他经天纬地之才,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将此记录收编。正 所谓“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蒲公喜交遊,每外出必有心得。一日遊崂山上清宫,坐在银杏树下提笔沉思时,瞥见对面墙上忽有人影闪过,蒲公一惊,喝问之下,原来是小童与先生献茶,见先生正凝神书写,不敢惊动,悄然退下。闻听此言,蒲公一笑,灵感顿生,《崂山道士》成竹在胸矣。 下清宫内有耐冬高于屋檐。四周绕以白石栏杆。旁边立一石碑,上有“绛雪”两个朱红大字。降雪即山茶。四季常青,仲春花开。花瓣朱红、肥厚润泽,明艳美极。 开时于黛绿枝叶中红艳满树真如“绛雪”覆盖。此花乃浦公笔下乐于助人的红衣美女降雪。想那胶州书生,在崂山与白牡丹香玉相恋,虽仙凡殊路,但两人一腔真 情,誓同生死。书生思念香玉题诗曰:“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窗。恐归沙吒利,何处觅无双。”香玉感其情而和诗:“良夜更易尽,朝墩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 处自成双。”自此两人恩爱缠绵,又得绛雪花妖相助,死后同穴,化为花木相拥。读此凄美之文不由令人掩卷长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蒲公青灯黄卷,寒窗春秋,以毕生心血终将《聊斋》写成。千古奇书,一时竞相为天下人传阅——崂山文化亦与《聊斋》文化一同发扬光大,载誉文史诗书。
《聊斋》一书不仅以思想性和艺术形象感人,而且每篇故事布局之巧妙,语言之精炼生动,堪称奇文美文;尤其写那些痴情女子为追寻一个“情”字,超越红尘、历尽劫难而不悔,实乃封建社会中之光彩夺目之叛逆形象也!
西方人称蒲松龄为“东方短篇小说之王”。 郭沫若赞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史书称赞银杏树“有生命意义的东方圣者”
崂山崖下,波涛澎湃,琴思回漩,如正在叩拜扎根于齐鲁热土上的两尊东方圣者一一蒲松龄和银杏树。
又见崂山崖下有“石老人”立于海中。遂作《临江仙》颂之:
《临江仙》
青岛石老人
大潮漫卷追日月
浊浪千层飞雪
朝朝暮暮涛声咽
琴思诉漂泊
乡愁谁解说
遥望老人立海中
鬓发须眉似铁
阅尽沧桑自沉默
禅心洗风雨
相伴岁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