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呈扇形,前些日子,满树油绿的小扇子刚刚镶上金边,不多时已染黄了整个扇面,整条盐阜路拉出了一条金黄色的缎带。
银杏和杨柳都是扬州的市树,位于5.09平方公里明清古城北边的盐阜路,是银杏树比较集中,栽种时间也较久的一条路,私下里一直以为盐阜路是扬城最美的一条路,不仅因为沿线有红园、冶春、天宁寺、个园、御码头、史公祠,更主要的是源于北城子河沿岸的植物,几十年了没怎么动过它,几近成为一种原生态,春有春花,夏有夏绿,秋有秋黄,冬有冬青,乔灌藤本,各枝其枝,各蔓其蔓,你疏一点枝叶让我享受阳光,我松一点藤蔓让你多些呼吸的空间,相依相伴,高低错落,层次井然。只要有朋友来扬州,都会极力向他们推荐这条路的美景,介绍这条路的古今。
上班的地方就在这条路的东首,所以每天都要走过,甚至一天会走好多回,每次走都会注目路边的树木,时间长了,倒能记住一些树的形状,观察到它们中的细小变化,有些长相特别的,便暗自里给它们逐个起了名字,每每经过的时候,默默地呼唤着,或许大概可能会有感应的。当年北岸在建工艺坊、莱茵苑时,将原来生长在北边的草树移掉了,看着让人非常的揪心,尽管后来重新种植了一些,有的还做成了亲水景观,但人为的斧凿痕迹太明显,与南岸的自然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如果当年保留住那些原生植被,将后来的建筑向北退让,避出一条与盐阜路相当的道路,再将便益门桥做成双幅,上跨泰州路与之相连,形成这一段的两岸单行线,那又是何等之妙。
是因为看到银杏叶又黄了,感觉年轮又加了一圈,方又想起这些陈年的往事。过去的都已过去了,再说亦已无补,或许残缺也是一种美,还是平复心绪好好养养眼。枝头上渐黄的银杏叶,在一天当中也有不同的“黄韵”。早晨向东去,初升的太阳透过叶子的背面照过来,夜里的露水还没有完全干,一个个扇面亮亮地闪着油光;傍晚时分夕阳斜照,沿街满眼看去一个个金黄、杏黄、橙黄、鹅黄、缃黄的小扇子,随风轻轻地扇开来,飘飘忽忽,摇向地面,铺就了一条银杏路;夜晚的路灯下,路边的灌木上、草坪上、路沿上,黄黄的银杏叶覆了一层,路过的时候,不忍踩在上面。前些年曾看到过一个骑车路过的女孩,停下车来弯腰捡拾飘落的银杏叶,是不是穿的黄色的外套记不清了,但那个蹲在路边慢慢拾掇片片银杏叶的剪影,却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
文昌阁、汶河路、文汇路、宋夹城,城里的好多地方都有银杏树,银杏叶在城市的披肩上挑染出一抹抹金色,增添了千年古城的妩媚,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文昌中路琼花观里有一棵硕大的银杏,至少需两人才能合围,树龄好像也有几百年了。乾隆皇帝曾给北京西山大觉寺的两株银杏赋诗:“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六下江南的时候,他也曾经几次驻跸天宁寺,是否也给扬州的银杏题过呢?
初冬的夜晚,盐阜路愈加静谧,北风袭来,一树一树的黄叶飘落,仿佛灯光下的金色蝴蝶,舞动着生命的翅膀,飞向大地的怀抱,寻求再一次轮回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