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千年以
上的古银杏在我国许多省份均有分布。有历史记
载的银杏古树树龄已有3000年,商、周之间(大
约公元前11世纪)即有种植,当时局限丁寺庙和
庵观四周。三国时期的江南就已有较多的银杏。
黄河中下游的银杏栽植,大约在11世纪,从浙
江、安徽传人。江苏的泰兴、邳州,山东郯城,
广西桂林,贵州盘县大面积种植银杏,始于明朝。
苏州的大量种植,则是清代同治年间(郭善基,
1993)。
江苏邳州、山东郯城到抗日战争以前,具备
了一定的银杏种植规模。郯城有10万株,产量达
到500t;邳州有4万株,产白果1250t。1988年邳
州全县银杏达35万株,白果产量达500t,1984年
郯城的银杏树恢复到1.7万株,产白果535t;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产业化政策的
调整,银杏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1997年.郯城
银杏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h㎡,产白果2000t。产
银杏干叶5000t。2006年,邳州银杏种植面积达30000h㎡!,
白果产量1200t,干叶产量20000t,银
杏叶干浸膏生产能力达250t(董步生,2002)。2006年.
泰兴种植面积达21000h㎡,白果产量6000t以上,2006年
广西桂林面积达28000h㎡,白果产量5000t以上,
干叶产量3000t。湖北行近年发展也很快,全省种植面积
已达30000h㎡,仅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就达21300h㎡。
20世纪80年代,山东、广西、江苏的早实、
丰产银杏园试验成功,给全国新建的银杏园提供
了一种新的理念,一个新的栽培模式。80年代,
地方的良种筛选,给全同的新建园提供了优质种
源基础。因此,90年代新建的银杏果用园大多采
用嫁接苗繁殖,按照早结、优质、高产技术实
施,接穗选用当地和引进的良种穗条,这些果用
园已经开始投产。
(2)银杏叶用园基地的建立20世纪90年
代,国内开始生产、出口银杏叶提取的黄酮干浸
膏,由于当时其效益可观,因此拉动了我国”叶用
银杏园的高速增长。到90年代末期,叶用园、
果叶兼用园已达到了50000h㎡。
2001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中药种现代化
种植技术规程(GAP)试行草案,2002年国家医
药管理局正式发布厂这一规程。此后,各地开始
按GAP标准建设、改造银杏叶用园。许多银杏采
叶园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SOP),以规范采
叶园的种源、台苗、建困、管殚、采收,保证了
银古叶片的质量。
(3)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随着城市绿化的
步伐加快,银杏树以其优美的树姿,良好的生态
适应性,较强的抗污染能力,被越来越多的城市
用作森林公园(图1—7)、行道树及街头绿化小区
的风景树,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几条大道
以银杏为行道树,显得非常壮丽、美观(图1—
8),各地发展的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银杏盆
景,成了盆景艺术宝库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