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冲村,长征胜利的摇篮
何家冲处于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的一个行政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80年前,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奉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何家冲出发西进,开始长征,于1935年9月到达陕北,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并与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十五军团,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何氏祠,即为当年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占地约400多平米的明初建筑,祠堂前后两栋各有5间,两边还有厢房,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的展厅,让八方游客重温红色记忆。
在何氏祠不远处,屹立着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银杏树。当年,全体2980名将士在此树下集合,出发开始长征。在银杏树下,记者见到了已经87岁高龄的原何家冲村支书王传伟。
“我们的部队在这儿,老百姓很心安,不动老百姓的一点儿东西,有时候种田收割,他们还来帮忙,”在王传伟老人家的院子里,记者们席地而坐,听他讲述当年发生在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有一次,打起仗来,我们有的伤员没跑及,被敌人抓住了,是何大妈把他救了出来,”说起何大妈的救人事迹,老先生如数家珍,“为了证明这个伤员是自己的亲人,不是红军,何大妈当场刺瞎了自己的右眼,我们的伤员才得救。这个伤员叫余占海,后来还专门回来接何大妈到他那里,何大妈舍不得村子,也没有去。”
在自家后院的山洞里,何大妈救活了13名红军战士。后来,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在大别山代代相传,正是有了这种浓厚的军民情谊,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不但粉碎了敌人的两次重兵“围剿”,摆脱前后夹击的险境,还先后取得了石塔寺、袁家沟等战斗的胜利,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使红25军的人数由出发时的2900多人,发展壮大到3400多人,是4支长征部队中唯一在长征途中创建根据地、得到发展壮大的部队。
如今的何家冲村,街道干净整洁,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村民还盖起了两层小楼。“困难的事儿要回忆起来还有不少,现在的生活来得不容易,要学会珍惜。”最后,王传伟老人由衷地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