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年的印度王子乔达摩·西达多是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佛的,印度的先哲们往往跑到丛林的大树下吞吐宇宙、思考人生,因此印度哲学也被称为“丛林哲学”。中国的道教则藏匿于深山树林中,燃炉炼丹、调息养性。儒家创始人孔子在银杏树下设立讲坛,为弟子们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位于孔庙之中的“杏坛”因而成为学校、讲台的雅称。正是应验了那句古语:水生木,木生林,林生万物。
佛教在汉朝传入我国,到唐朝之所以大兴,是作了“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适应性改造。摄取儒、道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甚至将印度的菩提树换成了儒家的银杏树,几乎每个寺院的门前、院中都要广植银杏。宁波普陀寺门前的数棵合抱粗的银杏让人艳羡不已,峄山青檀寺内的合欢银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传为孔子亲手栽植的,年龄高达二千五百多岁,孔孟之乡最古老的银杏树,小山似的巍然屹立于泗水县泗张镇的安山寺中。
泗河源头泉林风景区那棵千年的雄性银杏树,便是原泉林寺门前的守护神。
“天下名山僧占尽”,泗河发源地的陪尾
山,虽然只是一个小平岗,却由于“泗出陪尾”,成为孕育洙泗源流的名山,很自然地让人联想那句“山不在高”的名句。泉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清代乾隆年间因建泉林行宫将泉林寺西迁300米。泉林寺是中国唯一的水上寺院,因四面环水,远远望去,像漂浮在水面上。在旁边泉林行宫金色瓷瓦的映衬下,愈发飘渺、神秘……
时间是一位具有黑色幽默感的大师。曾经辉煌无比的行宫荡然无存,成了从国家档案馆里复制的喷绘,只能供人凭吊怀古。声名远播的水上寺院也寥无踪迹,只有孤独的银杏树默默坚守。杈岈的墨黑色枯枝,如同投枪剑戟刺向天空。稀疏的叶子难以遮掩伟岸的身躯,昨日的辉煌与委屈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驻足银杏树下,猜她心中定有遗憾。她没有看到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没有看到在此发出千古慨叹“逝者如斯夫”的孔子,也没有看到前来察看水情的郦道元行色匆匆的身影。
历经沧桑的银杏树,见证了诗坛双星李白、杜甫醉别的悲伤,李太白“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诗句至今在耳畔回响。看到过苏东坡从龟蒙顶直奔而来,记住了他那“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豪迈。
刻在银杏树心里最深的印迹,应是先后九次驻跸于泉林的清朝康熙、乾隆二帝。
在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后,这位有着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的康熙大帝,听从大臣的建议,到曲阜朝拜孔子,用儒家学说统一各族人民的思想,用孔子的和谐、秩序治理泱泱大国。随后他又来到泉林,面对万古不息、涌玉溢翠的泉林,颇有作为的政治家想到的是《周易》的“天行健”、“地无疆”,孟子的“盈科而后进”。面对陪尾山的“子在川上处”,康熙“停骖弭节、瞻眺良久”,遥想圣人当年“杖履所经,周览源泉”,“恍乎如有所得,殆移晷而后去”。
五十八年后,乾隆也步着祖父的足迹驻跸泉林,而后下江南。与康熙当年下江南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保持国家稳定,“一切皆从节俭”相比,乾隆下江南,游山玩水,享受生活,吃喝玩乐,铺张排场。他在泉林建了行宫,设有御花园,三坊六亭点缀其间,雄伟大殿倒映于名泉。面对泉林美景,这位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竟赋诗近百首,写得多是“草色轻风、红洞花光、林色泉声”,全无祖父的高瞻远瞩、旷世情怀。这位在生活上很讲品位的皇帝,先后在泉林驻跸八次,侧面衬托出当时泉林风景区的地位。今天我辈向历史深处溯源,他的所作所为,昭显了一个封建皇帝的堕落,预示着一个大国在巅峰之后的滑落。
沉默的银杏树,你心中最痛苦的记忆应是发生在1938年。驻泉林的日军一个小队为了建寨门,盯上了泉林的一雄一雌银杏树。雄的一棵遭雷击被劈开了主干,因祸得福避免了被日寇涂炭,雌的一棵则被伐去做了寨门。如今,曾经枝繁叶茂的雄银杏一直呈病状,铁一般的枯枝成为画家的钟爱。近年,形单影只的银杏树随着时间的流逝,雷击的伤痕已经逐渐弥合,可失去爱妻的心中伤痕又怎能弥合?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皇帝行宫的御花园已成为肥沃的农田,古刹钟声成为远去的背景。那棵孤独的银杏树,伴着潺潺的泉水,接受着日月星辰的垂青,留在万千游客的视线里。仲秋的黄昏,夕阳中我们伫立在银杏树下,微风吹过,众多绿中泛黄的银杏叶哗哗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