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kgo/player.php/sid/XNDI5NDA4NzQw/v.swf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sameDomain" quality="high
昨晚,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大兴区共同创排的现代评剧《银杏庄》在大兴剧院首演。
《银杏庄》是在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践行北京精神背景下,遵循“原创、当代、北京”的创作原则,第一部以农村拆迁为题材的评剧。该剧讲述了银杏庄党支部书记李雪梅、老村长等人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在城区拆迁建设中,
舍弃个人利益带头拆迁,用真情打动乡亲们的故事。
当晚的演出中,除了展现农村拆迁这条主线,剧中还穿插了李雪梅隐瞒女儿身世,化解来自自身家庭的阻力等支线,内容充实。剧中李雪梅的扮演者艾丽珍表示,除了题材积极向上,她演出这个戏的最大感受是故事真实,能打动人。她说:“第四场戏里李晓梅的爱人想要赚取拆迁款,指责晓梅的母亲李雪梅多管闲事。李雪梅那段‘我算不上什么大干部,无非就是为群众跑跑颠颠’的唱词,唱出了一个基层工作者的心声。”
《银杏庄》剧组除了专业演员外,还有不少业余演员参演。导演刘纪宏说:“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之间是相互学习的,专业演员的舞台感觉更好。而业余演员就来自于日常生活中,舞台上演出的就是他们的故事,演起来更自然。”
>>相关
创立市区联合新模式
北京市文化局巡视员吴然接受采访时表示,《银杏庄》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一种由市区两级政府合作排演新戏的新模式。吴然说:“现在北京市的民营院团有530家,而国有院团只有57家,因此如何发挥区县一级艺术团的排演积极性,成为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
吴然表示,今年举办了北京舞台新剧目展演,还将举办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等,这些展演促进了北京舞台的繁荣,涌现一大批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他说:“在今后的优秀舞台剧目展演中将设立一个区县的板块,在市区的重要剧院为这些区县剧团提供演出场所,把他们的风采展示给市民。”
扩展阅读
“这戏里说的都是我们自己的事,看着看着眼睛就湿了……”7月19日,由市文化局与大兴区共同创排,大兴评剧团演出的现代评剧《银杏庄》在大兴剧院结束了首轮两场演出。看着自己身边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台下来自大兴的观众们也都分外兴奋,有些人看到动情处还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银杏庄》的创作始于2011年,剧本以大兴区基层党员干部刘秀梅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在北京城南行动计划、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大兴区村民在拆迁过程中舍小家为大家、勤恳忘我的感人故事。该剧编剧兼导演、总政话剧团导演刘纪宏说,接到创作任务后,他就深入到大兴区的拆迁村中去寻找素材,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采集到了很多朴实生动的语言。
剧中,由评剧大师新凤霞的关门弟子艾丽珍扮演的基层党员干部李雪梅和著名评剧丑角演员庚琦扮演的老村长,在拆迁过程中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李雪梅工作积极,她忘我地奔走在拆迁工作的第一线,默默承受着来自女儿的不理解和家庭的压力,处处为群众着想,积劳成疾。中秋夜,乡亲们纷纷前来看望病中的李雪梅,剧情达到高潮。党员干部们以党的惠民政策和一片真情感动了群众,克服了重重困难,保证了银杏庄的顺利搬迁。最后李雪梅病愈出院,银杏庄的乡亲们也告别了旧村平房,住进了现代化的新社区。
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姜泽廷说,《银杏庄》是一部用泪水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戏。剧中人物形象动人,情感真挚,刘纪宏在创作过程中就一再被剧中人物感动,写至动情处,他甚至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号啕大哭。主演艾丽珍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只要到了剧中最纠结的第四场、第五场,她都会忍不住流出眼泪,与她对戏的中国评剧院演员王静也是如此。“演出现场,经常是台上台下哭作一团!”艾丽珍说。
说起排练过程,艾丽珍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字——累,“这个戏有大段的唱腔,大段的对白,故事情节又很揪心,演起来特别累,我们每天都是大汗淋漓地泡在排练厅。”饰演村长的老演员庚琦已经60多岁了,也像年轻人一样用心用力,大热天里排练也从不叫苦叫累。
艾丽珍介绍说,别看这是一部当代题材的戏,但剧中却非常难得地保留了大量评剧老腔老调,包括传统的“喇叭牌子”、“大悲调”、“哭迷子”等调式。这些原汁原味的唱腔,不仅演员唱得过瘾,观众听了也大呼过瘾,将剧中的情感渲染得更为极致。
在戏外,《银杏庄》还为区县文艺院团创作趟出一条新路,创建了由市、区两级联合出品的新模式,实现了市级院团与区县院团的合作。中国评剧院从创作、人才乃至设备方面都为该剧排演提供了很大支持,总政话剧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通力协作,也是这部戏能够登上舞台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