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枫红橘黄芦花白。在层林尽染、尽是绮丽之中,有一道格外惹人注目的闪亮点,织成一片靓丽的风景线,那便是银杏树全身飘逸的耀目金黄,这让人心头平添一缕暖暖的阳光。
江南多奇树,银杏树就是很有特点的一个树种。在一些地方,如杭州朝晖新村的百米银杏林,更有浙江长兴的十里银杏路,浙江安吉的山中银杏大古树,都是名气很大的。杭州最为年长的树就是银杏,在五云山上,有1498年了。这树无不长得高大威猛,参拔云霄,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它的果实便是我们俗称的白果,炒热了吃,香糯糯的略带一丝丝苦味,好吃又有药用,让人感受到这位“伟丈夫”向人类无私奉献的一番柔情。
说来这树种恐怕也能与出土文物媲美了。银杏树,俗名应叫白果树,这是当年几乎濒于灭绝的树种,在200多万年第四纪冰川大劫难中留了下来,成了植物中的“活化石”。据说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废墟上,最先吐绿的就是这种银杏。郭沫若曾有《银杏》一文,礼赞这一“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
在民间,银杏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土名――公孙树。这是因为这种树长得慢,结果实也不容易,往往是公公这一代栽下树,要等到孙子这一代或恐有没有果子吃亦未可知。而一般的果子,见效就快了,“桃三李四杏五年,栽树十年可成材”。这是自己种树自己摘果。如果嫌这还慢,那么种小白菜则更快,差不多个把月时间就能尝新果腹。君不闻有“雨后小白菜,天天长身材”一说么!
种树植苗,有个眼光问题。都求小白菜种收之快,恐怕我们永远也吃不到好果子。许多时候,小白菜作为家常菜要大量种,但也要有种桃李和种银杏的气魄和目光。急功近利,坐收蝇利,图一时之快,为一己之利,这是狭隘的胸怀,是短期的所为使然。只图眼前,只为个人,显然也是不足取的。
银杏树,种的是远见卓识;小白菜,种的是眼前实惠。栽树种菜如此,养花莳草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种德之路往往窄而险,种罪之路常常宽而平,可是两条路止境不同:前者永生,后者死亡。于是,我想起了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自然,活着的是灵魂,是品德,是人格。显然,我们行为处事要有些长远的目标,要有为后人和别人考虑的胸怀。作出牺牲,付出代价,为他人考虑是重要的,想得长远些是要紧的。千万不可“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正因为如此,《增广贤文》才会害怕地留下“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告诫了;一代文学大家苏洵著文赋诗才会有“不怕先生骂,只怕后人笑”的感慨了。而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怕”呢?
我登山,常为前人那一块块精心铺就的石板路浮想联翩;我穿林,常为那一棵棵刻着远古的大树肃然起敬,我欣赏银杏,常常想起当年种植者的那份胸襟……
-------------------------------作者: 朱国良